網站地圖
逢甲大學

2021_王笙同學榮獲IEAGD 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殊榮

deco

2021_王笙同學榮獲IEAGD 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殊榮

2022.01.20

 

 

 

2021_王笙同學榮獲IEAGD 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殊榮

IEAGD 王笙同學作品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352252358211353/posts/3700670100036212/

 

 

 

「2021 大評圖——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」第10週年,旨在提供一個國際建築學術交流的機會與平台,集結來自台灣、日本、香港與新加坡建築系的應屆畢業生、建築師與教師們,一起交流他們對於建築未來的願景與觀點。

 

 

痕跡是一種動態過程,使物件的狀態產生變化。

 

這種動態過程同時具備當下與過去的時間性,當這種狀態經過時間、衰敗加深、到達極端值後,痕跡將轉變而成為廢墟/遺跡,使這個被痕跡佔據的物件被重新解釋與認知,讓物件和空間在失去機能後,依舊能繼續辯證與對話。

 

2002年,位於台北市中山區與士林區的交界處,中山橋在天災、城市以及政治問題下被暫時拆除,橋體在人工裂解後,暫時放置於鄰側的水岸,編號後將其列為歷史建築物,規劃在未來某時重組。中山橋曾是兩個區域的重要連接道路,當一個重要構造體成為暫時遺跡、轉變成一個地理位置,如何理解它與原橋的關係?橋體以完整體的身分被裂解成435塊單獨的塊體,在這個狀態的轉變下,橋體介於遺跡與構造物之間的狀態,在極可能於未來某日重構,亦可能持續暫時放置的條件之下,我們該怎麼定義橋體的存在與否?以橋樑的重建工程為起點,我想透過執行重建工程的工務所與重建的橋體,以紀念性的操作方向,使兩者的狀態相互辯證,定義橋體的狀態,使建築與橋體以一種另類的意義存在於河岸中。

相關新聞